LT vz. 38是两战之间时期捷克拥有的最佳坦克。然而,由于此坦克是在他国军队中一举成名,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德国国防军将其称为38(t)轻型坦克。作为德国“闪电战”的象征,此坦克在德国坦克部队的先遣支队中服役。1940年春,在布拉格制造的此类型坦克击溃了两年前未向捷克提供援助的英法战车。
一、立即投产!
3月14日至15日夜间,德国进军捷克。斯洛伐克获得正式独立,而捷克则被纳入由第三帝国控制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地。法英两国实行的绥靖政策使德国不费吹灰之力便把控了捷克发达的武器工业。1939年3月,开始建造LT vz. 38坦克的黎本CKD工厂便位于德国控制的领土中。
1939年4月中旬,CKD工厂与德国军备部合作,成立了特别委员会来研究捷克的坦克工业。该委员会由第六科科长Sebastian Fichtner中校与Heinrich Olbrich中校领导。5月2日,他们抵达CKD工厂。委员会参观了从出口坦克到为捷克军队生产的各种坦克,其中包括轻型坦克LT vz. 38和中型坦克ST vz. 39。
中型坦克并没有给委员会留下深刻印象,而LT vz. 38在工厂试验场的一番演示则让德国委员会刮目相看。当时德国国防军还没有类似的坦克。LT vz. 38仅比II号C型坦克重一吨,但在各方面都比其优越。此捷克坦克的属性更接近于III号E型坦克,而III号E型坦克当时刚刚勉强开始投产。
这些坦克给德国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LT vz. 38立即被投入使用,代号为Panzerkampfwagen L.T.M.38(Leichte Tank Muster 1938,即1938型号轻型坦克)。5月15日,德国在布拉格设立军备部永久分部。
德国没有对LT vz. 35恢复生产,但他们对L.T.M.38有特殊规划。德国与斯柯达和CKD工厂签订协议,使其继续履行与捷克军队的合同。当然,这都由德国买单。
可以确信的是,L.T.M.38对德国国防军来说性价比非常高。其成本仅比II号坦克高25%,但德国却得到了一辆更高级别的战车。
至1939年6月,CKD为德国生产了首批12辆坦克。与此同时,CKD与捷克军方正在因资金问题纠纷。8月18日,捷克国防部(MNO,Ministerstvo národní obrany)取消合同,收回一百万已缴税款,同时CKD工厂退回32,555,600克朗的预付款。德国并不在意这些,因为当务之急是生产速度。CKD收到每月25辆L.T.M.38的订单。6月份产量的不足于次月补回,在7月份交付39辆坦克。150辆坦克的合同于1939年11月26日交付完成。
客户的不同伴随着坦克名称的更改。从1939年5月到8月,该坦克被称为捷克III号坦克,这也表明了当时德国对标CKD产品的坦克类型。10月16日,坦克名称更改为LTM 38 Protektorat。名称并没有持续多久,1940年1月16日被换为Panzerkampfwagen 38(t)(坦克,1938型,捷克)。这便是此坦克最终载入史册的名称。坦克火炮被重新命名为3.7厘米K.w.K.38(t)。
二、弥补III号坦克的不足
1939年6月12日,德国正式签署首个采购捷克III号坦克的合同。德国共订购了325辆坦克。如此大的数量再次证明了德国对坦克的中意程度。当时,CKD与其更名的产品一样,改名为BMM(Böhmisch-Mährische Maschinenfabrik AG,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机器制造厂)。当时,Heinrich Richter-Brohm负责布拉格的机器制造,该厂属于他的管辖范围。1942年,他成为BMM的董事。
第二个系列的首批15辆坦克定于1940年1月完成,但到期时仅交付了10辆。斯柯达工厂的火炮延期交付,导致坦克组装被推迟。第一个系列的坦克被重新命名为38(t) A型坦克,大多与LT vz. 3坦克相同。1939年7月,坦克引入一些更改。扶手天线被移除,并在前后方加装防空灯。在这批坦克交付前,还根据坦克部队的战斗经验为炮塔机枪添加了限制器,防止其过度左转而损坏主炮。
资料还显示,1939年7月,坦克加装了一排后置烟雾弹发射器,与德国坦克相同。然而,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却很少见到烟雾弹发射器。因此,订单与实际交付的坦克显然存在差异。第8坦克师使用了带有烟雾弹发射器的坦克,但也不是所有的坦克都有装备。
第一批坦克交付前,在炮塔台左侧增加了一条手扶天线。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增加了第四名乘员。捷克坦克的指挥官会四处走动,担当两个角色,而38(t)轻型坦克的四名车组乘员每人各负责一项工作。这是非常合理的更改。
德国也制造了指挥官坦克,共分三种类型。第一种,Sd.Kfz.266,看起来与普通坦克无任何区别,配备了Fu 2和Fu 5无线电装置,用作营本部坦克。第二种类型,Sd.Kfz.268,区别在于发动机甲板上方添加的手扶天线,装备有Fu 5和Fu 8无线电装置,用作团本部坦克。最后,第三种类型,Sd.Kfz.267,作为与飞机通信的无线电车。该坦克装备了Fu 5和Fu 7无线电装置,特点在于左侧两条无线电天线。
第一辆“德式”改装战车是38(t) B型坦克,序列号151-260,其生产持续至1940年5月。坦克根据波兰战役中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改造。首先,炮塔顶的潜望镜观测设备增加可拆卸装甲。为防止瞄准镜被雨水淹没,其顶部加装了盖子。负重轮胶圈也得到加固。镐头和铲子从后方移至翼子板上。自B型坦克改造以来,Sd.Kfz.267坦克开始装备假炮以增加内部空间。指挥官坦克因此也移除了前置机枪,机枪孔用保护塞覆盖。
下一个版本是C型坦克,序列号261至370。1940年5月生产的该系列第一批坦克与B型坦克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随后,法国战役的经验为坦克带来了一些改善。显然,仅25毫米厚的下前部装甲对小口径火炮的防护能力不佳。此外,许多炮弹击中炮塔与座圈间的缝隙,导致炮塔被卡住。通过将下前装甲加厚至40毫米并在炮塔座圈上增加护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类似的演变也在下一个版本出现,即D型坦克。这些编号为371-475的坦克于1940年9月投产。起初,从C型到D型坦克没有任何变化,但更改逐渐被引入。首先,天线底座巨大的“杯子”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StuG III和Sd.Kfz.268指挥官坦克上使用的更简洁的设计。另一个明显更改是投产后引入了更轻的履带。一些坦克上前甲板上安装了备用履带。
BMM最初计划每月生产25辆坦克,但实际平均每月交付30辆坦克。因此,最后一批38(t) D型坦克于1940年11月提前交付完成。
1940年7月25日,军备部第6科与BMM签订第三份合同,定于11月27日生效。法国战役证明此坦克的防护性还需大幅加强,因此,这一次坦克进行了彻底全面改造。此外,之前改进的首下甲板防护性不足,需进行进一步现代化改造。结果便是38(t) E型坦克,第一辆于11月底建造完成。此批次的坦克数量比前一批更多:截至1941年5月,BMM共生产了275辆序列号为476-750的坦克。
改造过程中,设计师移除了炮塔台前甲板的“台阶”,将驾驶员一侧前移。上前甲板厚度增至50毫米,由两块25毫米的甲板制成。观测设备对子弹和炮弹的抵抗力得到增强。车体下前甲板也是由两块25毫米厚的甲板制成。炮塔正面也以同样方式进行了改进,炮塔侧面厚增至30毫米。炮塔台添加了15毫米厚附加式装甲。炮塔护环也做了更改。
所有这些更改使坦克重量从9725公斤提高至9850公斤。为了承接重量的增加,前部弹簧叶片数量增至15片。此外,还有一个更改是根据经验做出的:由于履带张力调整装置和手动发动机启动装置很容易被泥土覆盖,它们被隐藏在盖子后面。
由于上述改造,38(t)轻型坦克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3月,自624号坦克开始,发动机消声器被稍微抬高,以便在下方安装一个由装甲罩保护的烟幕装置。然而,不是所有坦克都做了这一更改,有些坦克的消声器仍保持原装。此外,后部防空灯的位置也做了更改。
上述改装在下一个系列的战车上得以全面覆盖,即F型坦克。这批改装型坦克于1941年5月投产,序列号751-1000。烟幕装置成为标配,装备也略有更改。坦克不停地在演变。在接近生产中期时,发动机舱门上的铆钉数量被减少。前部防空灯被移至上前甲板。一些坦克的前部上下甲板安装了备用履带链架。该型号的最后一辆坦克于1941年10月交付。
1940年7月18日,38(t)轻型坦克改装的字母顺序被打破。当天,陆军最高指挥部(OKH)决定取消BMM与瑞典签订的90辆TNHP-S合同。原因是德国需要用全新坦克来填补国防军的不足。按合同生产的坦克交付给了德军,并被命名为38(t) S型坦克。此坦克自1941年5月开始投产,与F型坦克的生产同步进行。
序列号1001-1090的坦克设计处于中等水平。坦克前部装甲得到加强。设计上的一些更改与F型坦克相同,但通讯员/车体炮手的观测设备仍是老式的。炮塔台与炮塔的侧面未加固。车体和炮塔上的铆钉位置也不同。由于侧面装甲未加固,炮塔环护板与38(t) D型坦克保持一致。1941年9月,这些坦克停产。
为了备战与苏联的战争,德国要求提高坦克的生产速度。1941年,坦克月产量仅有一次低于50辆。在高峰期,BMM每月产能高达78辆坦克。当时,很少有德国工厂能赶上这一速度。由于对38(t)轻型坦克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德国与BMM又签订了210-3951/41H合同,订购500辆第七系列,编号38(t) G型坦克。后来,又签订了210-3952/41H合同,订购500辆第八系列,编号38(t) H型坦克。
1941年10月,BMM完成了首批38(t) G型坦克。一些早期的更改在全新坦克上得到标准化。自1220号坦克开始,备用履带链架成为标配,尽管在一些早期坦克上其实也有安装。此外,一些38(t) F型坦克上的元素,比如改进版的空气滤清器等成为必装品。另一个更大的更改是采用了一体式前甲板,并减少了铆钉数量。
38(t) G型坦克堪称是最完美的版本。投产之初,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轻型坦克。然而,此坦克的现代化改造已经到了天花板。它不可能像III号坦克那样安装更强大的火炮。1941年末,38(t)轻型坦克需对抗的不是轻型坦克,而是中型坦克T-34和重型坦克KV。此外,苏联开始采用玛蒂尔达和瓦伦丁坦克,而德国的3.7厘米KwK 38(t)火炮是无法与其抗衡的。当时所有德国轻型坦克都是如此。1942年春,38(t)轻型坦克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1942年3月,在仅生产29辆坦克后,38(t)轻型坦克便停产了。最后一辆坦克的序列号为1359。BMM收到基于38(t)底盘设计并制造自行火炮的任务。然而,这并不是BMM制造的最后一辆38(t)轻型坦克。
1942年1月,38(t) G型坦克的热带版本开始投产。与常规坦克相比,此坦克拥有更强大的冷却系统且空气滤清器也不同。为了防止沙子进入坦克,设计上也做出更改。此外,还尝试增加额外的燃料罐架,以及在Me.323巨型运输机上搭载坦克的可能性。这些坦克编号为1480-1526。4月份建造了21辆坦克,5月份又生产了26辆。然而,这些坦克从未去过非洲。
BMM总共建成316辆G型坦克。德国共计获得1414辆38(t)系列坦克。
三、在前线的两年半
1939年夏,第一批捷克III号坦克被送往第3轻型装甲部队第67坦克团。为了提高坦克部队的机动性,这些坦克和部队的其他战车一样被装在卡车上运输。该部队总共收到57辆此类型坦克,其中55辆为普通型,2辆为指挥官型。
截至1939年9月1日,德国国防军共用有78辆L.T.M.38坦克,其中57辆在军队,5辆在预备役。1939年9月的战斗中,第3轻型装甲部队是唯一使用这些坦克的部队。他们很快便发现这些坦克非常强大。尽管第3轻型装甲部队作为第15军团的一部分积极参战,但仅有7辆坦克在战斗中损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15军团进攻时经过的捷欣在捷克分裂时曾被波兰部分占领。
1939年10月,第3轻型装甲部队被改编为第8坦克师。
38(t)轻型坦克被派往的下一个部队是原第2轻型装甲部队,后被改造成第7坦克师。1940年2月,Erwin Rommel接管了该师的指挥权。大约在这个时候,派给军队的坦克做了更改。第8坦克师坦克的变化很小:在右翼子板上添加了一个灭火器。第7坦克师坦克则不同。第一个较大的更改是在发动机甲板上增加了燃料罐架。甚至在入侵法国之前,一些坦克的翼子板上就已经装备了箱子,以用来存放工具以及乘员物品。
德国还计划将15辆38(t)轻型坦克派往挪威,但这从未得到落实。在法国的情况则是另一番景象。截至5月10日,德军拥有238辆38(t)轻型坦克。尽管III号坦克被认为是主力坦克,但军队总共才有381辆III号坦克。由此可见38(t)轻型坦克的重要性。入侵法国期间,38(t)轻型坦克经常被用作中型坦克而不是轻型坦克,且此坦克也十分适合这一角色。战役结束时,德军仅损失了54辆坦克,即不到四分之一。在西线的战斗中,第7坦克师收到20辆坦克作为增援,第8坦克师收到16辆坦克。
在法国,捷克坦克与德国坦克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坦克装甲是专门为抵御重型机枪和小口径自动炮而设计。同时,德国坦克遭到了法国反坦克炮的攻击。38(t)轻型坦克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坦克没有的问题。一个是其高硬度装甲比较脆。另一个问题是,装甲是用铆钉连接的。当子弹、弹片或炮弹击中坦克时,铆钉可能会脱落,打向坦克内部。
与此同时,捷克坦克在战斗中显示出优势。除了良好的可视范围和机动性之外,该坦克还展示了其武器的强大。3.7厘米KwK 38(t)火炮比III号坦克上使用的3.7厘米KwK 36火炮更具穿透力,因此,38(t)轻型坦克可以在更远距离外摧毁法国轻型与中型坦克。这一优势在战场上往往是具决定性意义的。
38(t)轻型坦克在法国的成功意味着德军会继续为新组建的部队装备此类坦克。第一个部队是第12坦克师,由第2机动师于1940年10月5日组建。与第7坦克师坦克相同,第12坦克师坦克也在发动机甲板上安装了燃料罐架,在翼子板上增加了工具箱。最具特色的改装是添加烟雾弹发射器,这与第101火焰喷射营II(F)号坦克上使用的类似。和其他坦克部队一样,大多数新装备于1941年6月前后加装到第12坦克师的坦克上。
下一支收到BMM坦克的部队是第19坦克师,于1940年11月1日由第19步兵师组建。第19坦克师的坦克手们认为工具存储的位置不佳,因此对其进行了大幅改装。原有的工具箱被移到了右翼子板右侧,且在挡板上添加了放置个人物品的大箱子。有些乘员在炮塔后部放置一些“隆美尔箱”,还有的安装了小箱子。
后来,第19步兵师被组建为一支坦克部队,即第20坦克师,其中包括从第33步兵师第115机动化兵团抽调的人员。和其他坦克师的坦克一样,这辆坦克的装备也进行了大幅调整。最有特色的更改是新增的两个对称工具箱,正面带孔。另一个特点是在发动机甲板上增加的燃料罐架。有些乘员将原配的工具箱用于此目的。
截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坦克师共拥有772辆38(t)轻型坦克,其中35辆为指挥官坦克。同法国战役一样,它们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此次作战结果却有所不同。6月,德军损失了33辆此类型坦克,7月的损失高达183辆,这一数字前所未有。至年底,德军共损失了796辆坦克,比入侵苏联之初的总数还多。这是德军在1941年损失数量最多的坦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坦克不好。10吨重的坦克不可能一直被当作中型坦克作战。这些坦克的装甲很脆,苏联的45毫米大炮可在200米外穿透其正面。因此,即使是轻型坦克T-26和BT对德军来说也十分危险。即使甲板没被穿透,也会因被击中而破裂。
此外,还有许多38(t)轻型坦克被团级和师级火炮摧毁。其装甲因太脆而直接塌陷。战场上T-34和KV-1坦克的出现也让德军措手不及,因为轻型坦克完全不是其对手。
最后收到38(t)轻型坦克的部队是第22坦克师,装备了77辆。第22坦克师是唯一一支广泛使用G型坦克的部队。其坦克在装备上也有区别。除了燃料罐架外,左侧新增了放置个人物品的箱子。在争夺克里米亚和顿河畔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第22坦克师曾积极作战。该师至1943年3月解散前一直在使用捷克轻型坦克。1943年6月30日,第8和第20坦克师使用13辆此类型战车参战。这是38(t)轻型坦克最后一次参与的战斗。
0
0